■ 西洋鏡
  在開羅坐出租車,有一次發現右邊後視鏡鏡子碎了,缺了中間幾塊,於是提醒司機。司機是個鬍子拉碴的大叔,只見他迅速從懷中摸出一個背後粘滿膠帶的圓形小鏡子,“快準狠”地拍到了後視鏡上,然後沖我憨厚一笑,“早上出來得急,忘裝上了。”
  我心想,這樣也可以?
  直到後來,坐到前擋風玻璃都碎成蜘蛛網的車裡都能淡然處之的時候,也依然忘不了開頭這一幕給我的震驚。
  埃及的車破舊,司機也就很“湊合”。
  因為沒有車輛報廢機制,開羅的街頭幾乎是某種意義上的汽車歷史博物館:前蘇聯時期的拉達,甲殼蟲“始祖”一代,四五十年前的奔馳……似乎沒有十幾二十年的歷史都不好意思上路。共同的特點是大都“年久失修”,車身斑駁,傷痕纍纍,有的已經完全看不出本來的顏色,有的後備廂深深地凹進去,有的甚至連窗玻璃都沒有……都是時間或事故的留痕。
  為什麼不修一下呢,無論是為了美觀還是安全。
  “不用修,還會再撞的,” 司機師傅大多都回答,“只要能上路就行,管它破不破。”
  沒有限速,沒有交規,沒有攝像頭,這就是開羅的路況,所以司機所說的“還會再撞的”幾乎是個必然事件。
  剛開始我把不修車歸結到經濟原因,畢竟對一個四分之一人口月收入都低於2000埃鎊(約合人民幣1800元)的國家來說,很多人不願意花錢去修車也能邏輯自洽。但是後來接觸到一些富足的家庭,他們竟然也持相同的心態。
  所以不甘心地承認,埃及人的“不在意”跟貧富沒有關係。“車況不好不宜上路”,“車身劃痕有礙美觀”,這些“傳統的”駕校考試觀念被顛覆。
  這種心態往深了想,似乎說明埃及人從骨子裡,就不在意“安全”、“秩序”這類詞。小巴車頂上可以坐人,為了上下車方便甚至可以把車門給拆了;車裡如果坐滿了,打開後備廂擱倆人也不是個事兒;司機師傅在高速行駛時還能跟迎面而來的車問路……
  甚至,他們對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不太在意。埃及自2011年開始動亂,治安狀況隨之惡化,街頭時有爆炸和槍聲。但是當地人似乎都不害怕,無論男女老少,有事發生的第一反應是呼啦一下撲上去圍觀,記者看得膽戰心驚,他們看得心滿意足,真是用生命解釋了什麼叫“看熱鬧的不怕事兒大”。
  同行在博客里講過這樣一個故事,在催淚彈橫飛的衝突現場,有一個埃及人沖他揮手,他以為有什麼新聞線索,趕緊上前問:“怎麼了。”那個人沖他一笑,說:“沒事兒,就是歡迎你來到埃及。”
  該有怎樣“強大”的神經才可以這樣無視危險的情境?我對這種心態抱有很複雜的心情,一方面替他們捏把汗,覺得這種時刻走在鋼絲上的人生實在是讓觀者心驚。另一方面卻又隱隱羡慕,世界上永遠有一些人行走在懸崖的邊緣,可能會粉身碎骨,也可能會獲得常人所沒有的經歷和體驗。
  埃及人常說“把一切交給安拉”。曾有過在混亂時局中失去親人的埃及朋友,初時悲痛,很快鎮定,依然虔誠祈禱。
  有一位在這邊工作了幾年的同事曾說過,“他們,因為生下來就是上天的禮物,有一種對自己本能的自信和肯定。”
  大概,這也是為什麼我坐在破舊的出租車裡膽戰心驚,而司機師傅氣定神閑的原因吧。
  □秋池(旅埃媒體人)  (原標題:埃及人的“粗線條”如何煉成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s47msejf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